頂嘴、說謊、偷竊等行為問題,其實是孩子的「生存策略」
其實,孩子不會無緣無故出現(xiàn)問題行為。孩子的問題行為,其實是「生存策略」,滿足某種內(nèi)在需求。父母可以試著去理解孩子的行為可能不適當(dāng),但動機是良善的。讓我們來看看文章中的舉例吧!
shutterstock
孩子的問題行為,例如偷竊、說謊、割腕……等,讓很多家長感到生氣、難過及不解,但其實,孩子不會無緣無故出現(xiàn)問題行為。孩子的問題行為,其實是「生存策略」,滿足某種內(nèi)在需求。 例如︰孩子買東西送給同學(xué),是為了換取友誼。 孩子不知道怎么交朋友,于是常常送東西給同學(xué),這個行為的確不妥,因為用金錢交到的朋友,不一定會是真心的朋友。但孩子為什么要這么做呢?為了得到友誼。 例如︰孩子對父母大小聲、不肯認錯,是為了保護自尊心。 其實,孩子自己也知道錯了,也會感到自責(zé),但礙于面子,才會這樣頂嘴。 例如︰孩子買東西送給同學(xué),是為了換取友誼。每個孩子需要被愛,當(dāng)孩子在班上交不到朋友時,就只能用這個方法了。這也提醒大人︰孩子的「愛與隸屬」需求,沒有得到滿足。 例如︰孩子對父母大小聲、不肯認錯,是為了保護自尊心。孩子的嘴硬、試圖為自己狡辯,可能是因為他自己都無法原諒自己,覺得自己爛透了,自尊心受到打擊,因此才要這樣對父母強詞奪理。 而孩子的問題行為,很可能反映家庭系統(tǒng)的運作、互動的狀況,所產(chǎn)生的人際互動模式。 之前我有一個作風(fēng)強勢、喜歡主持正義、排擠他人的七年級個案W,她是排球隊的主力,在班上就像個大姊頭,同學(xué)都怕她。當(dāng)她覺得同學(xué)哪里做錯時,就會大聲地糾正他,還有同學(xué)被她罵哭了好幾次。導(dǎo)師覺得W個性很霸道,于是,她被導(dǎo)師轉(zhuǎn)介來輔導(dǎo)室晤談。 后來,我們談到她的家庭。原來,爸爸從小會家暴她及媽媽。爸爸是藍領(lǐng)階級,下班后常會和同事去喝酒,喝酒回家后看什么都不順眼,就會對媽媽動手。話鋒一轉(zhuǎn),W驕傲的說,小學(xué)四年級以后,爸爸不會再打媽媽了!因為那個時候,W已經(jīng)長的夠高夠壯,也開始練球,會喝止爸爸對媽媽施暴,爸爸不敢再對媽媽動手了。 她的生命經(jīng)驗中,身邊的人可能是不能信任的,用拳頭才能保護自己。我陪著W去看見,因為有酗酒家暴的爸爸,導(dǎo)致她很難信任他人;以及她為何要這么努力讓自己變得更強壯,是因為在家中,這樣才能保護媽媽不被打。當(dāng)W能覺察到這個人際互動模式,就是改變的開始。 因此,我們看到了W努力讓自己趕快長大、努力變得更強壯,背后的動機是來自于她在原生家庭中需要保護媽媽。 這個人際互動模式,是W從家里學(xué)到的,自然也就帶到班上了。但班上同學(xué)不是她的爸爸,不會欺負他,她其實不需要對同學(xué)那么兇。有了覺察之后,W就能練習(xí)「微調(diào)」她的人際互動模式,當(dāng)她又不小心對同學(xué)怒目相向時,練習(xí)幫自己踩剎車、深呼吸提醒自己,再和同學(xué)好好說話。 如果我們能看見孩子的行為背后的環(huán)境脈絡(luò),對于孩子惱人的問題行為,能有多一份的理解、寬容及慈悲。我們不會再用「霸道」來形容W的個案,而是會看見她努力變得更強壯來保護她所愛的人—她的媽媽。 面對孩子的問題行為,在我們生氣、惱怒之余,若能花一點心思去理解孩子行為背后滿足了什么需求,以及家庭如何影響孩子,我們將不再只是責(zé)備孩子不要偷竊、不要說謊,而是去看到孩子偷竊及說謊背后未被滿足的需求。當(dāng)我們試著理解孩子背后的動機及未被滿足的需求,才能真正幫助孩子、治標也治本。試著去理解孩子的行為可能不適當(dāng),但動機是良善的
孩子的問題行為,很可能反映家庭系統(tǒng)的互動模式
評論