準備要上幼兒園的寶寶們!家長跟孩子都準備好了嗎?
幼兒園階段的寶寶已逐漸脫離家庭并融入團體生活之中,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生命歷程,上學后可以拓展生活圈與交友圈,累積更豐富的社會經驗、增加與社會連結、培養(yǎng)獨立自主的精神等,充滿正向的幫助與益處。寶寶上學看似一切美好,但并非都那么順遂,有許多寶寶遭逢了人生第一個「嚴重適應不良」的問題。究竟寶寶適應不良的原因有哪些呢?該注意什么呢?
上學前,親子應做好準備的幾件事
寶寶上學后,適應新生活的最大問題除了環(huán)境與生活節(jié)奏改變外,莫過于「生活習慣」的改變,從在家中由父母幫忙打理一切的生活,瞬間轉變成要學會獨立自主,自己吃飯、自己刷牙、自己洗臉、自己穿鞋子、自己上廁所等,一切都得學習「自己來」。
當然,這也是目前我在各場合遇到幼兒園老師時,經常討論到的問題,寶寶上了幼兒園之后,如果凡事都還是需要老師的協(xié)助,包括喂飯、幫忙換尿布、訓練上廁所、幫忙穿脫衣服等,老師整天疲于奔命于這些「寶寶上學前應該先學會」的生活技能,自然降低了教學的品質,也減少了對于教育的熱情。
寶寶在學齡前的階段最重要的事除了游戲和學習以外,不外乎就是生活自理技能的培養(yǎng)。許多研究顯示,及早培養(yǎng)生活自理的獨立性將對寶寶產生正向的影響,舉凡可減少進入幼兒園后分離焦慮、建立自信心與養(yǎng)成責任感等,此外,也能減少幼兒園老師的負擔,將心力與時間更有效地運用在教學上。
生活技能先修課程
其實就幼兒發(fā)展而言,寶寶約莫在3歲左右(幼兒園小班前)就能具備一些基本的生活技能,因此寶寶上學前必須進行「生活技能先修課程」,主要包括:
1.學習自己吃飯
有許多寶寶到了3、4歲還不太會使用湯匙,普遍發(fā)現(xiàn)有幾個共通點:
?過度擔憂寶寶自己吃得到處都是,清理起來非常麻煩,這類型的家長通常認為:「用喂的比較快,省時、省力又衛(wèi)生?!?/span>
?得看電視才能安靜吃飯,但邊看電視邊吃,無法專心,導致吃飯時間拉得很長,家長經常因等不及而直接喂。
?家長經常為了寶寶吃飯的問題而傷透腦筋,寶寶連家長喂都不吃了,更何況是自己動手呢?此時,如果家長又因此而火冒三丈,影響了用餐的氣氛,對寶寶而言,原本愉快的用餐時間,在他們的眼中會變成地獄時間!
幼兒湯匙使用發(fā)展里程碑
從幼兒學習使用湯匙的發(fā)展里程碑看來,1歲半至2歲之間即可以嘗試用類似大人抓握湯匙的方式進食,約莫2歲半已能自行吃得很好。
如果家中有滿2歲的寶寶,您是否還在喂他吃飯呢?如果回答「是」的話,請開始放手讓他們嘗試自行進食吧!
2.學習自己上廁所
依佛洛伊德的性心理發(fā)展理論中提到,寶寶2歲至4歲的階段正處于人格發(fā)展五階段中的「肛門期」,正是訓練寶寶如廁習慣與獨立性的重要階段。因此,如廁功能也是寶寶上學前就必須具備的生活技能之一,盡管尚無法完全熟練或獨立,但至少須具備基本概念與養(yǎng)成良好習慣。
3.學習自己穿脫衣褲與鞋子
關于寶寶的生活自理能力,經常令家長感到困擾且求助職能治療師的一個問題,即是穿脫衣褲/鞋子、扣鈕扣等穿著相關問題。影響寶寶穿著能力的因素相當多,其中有幾個較常見的原因提供參考:
?過度保護,因而剝奪寶寶自己動手操作的機會。
?家長過于繁忙,分秒必爭,嫌寶寶動作太慢而搶先協(xié)助完成。
?認知發(fā)展遲緩,如無法辨識衣服的領子與袖子。
?動作發(fā)展遲緩,如抓握動作發(fā)展不佳等。
?感覺統(tǒng)合失調,如觸覺能力不佳影響其操作鈕扣的表現(xiàn)。
結語
除了養(yǎng)成良好的生活習慣與練習照顧好自己以外,在寶寶上學前也應該讓他多接觸人群,并且透過大人的引導讓寶寶增加與同儕互動的機會,否則寶寶剛到學校一下子接觸那么多陌生的人,加上家長又不在身旁,頓時缺乏安全感而驚慌失措,第一天就對幼兒園產生了不好的印象,往后的日子就更加難過啰!此外,寶寶在家中時,也應該由不同的親人輪流陪伴與照顧,而非成天黏著固定對象,甚至形影不離,如果再加上無微不至的照顧,不難想見寶寶就更難適應家庭以外的社會啰!
評論