教育部明確:老師不得「刻意孤立」學生,關于「孤立」和「被孤立」如何界定?
孩子,今天在學校開心嗎?請不要屏蔽父母的關心!
今天的話題,從教育部的一個回復開始——
首先是教育部提出,教育懲戒不得故意安排學生單獨坐最后一排。這次回復則是回答了關于“刻意孤立”如何界定的問題。
網(wǎng)友的評論精彩紛呈,一時讓人捧腹,一時又讓人心酸不已。
幫主想說,長這么大,誰還沒被孤立過幾次呢,能好好長大真不是件容易的事
個體感受的“參差”
“大家都不要和他講話啊,被我看到你就和他一樣坐最后一排!”
是不是有種很熟悉的感覺幫主已經(jīng)有代入感了!
老師有時會通過這樣的懲戒手段來教訓特別調(diào)皮的孩子。正如幫主以前的老師常說的一句“一顆老鼠屎,壞了一鍋粥”,老師如果不“出手”,調(diào)皮孩子能把教室屋頂掀了。
有網(wǎng)友對老師的懲戒表示認同:“這也不行那也不行,老師日常教學工作本來就難,還要加這么多莫名其妙的限制。要不想出這個方案的ld,你們來教調(diào)皮的學生,不能打、不能罵、不能罰站、不能坐最后一排......咋教呢?用愛感化嗎?”
但是,這種孤立對不同孩子造成的傷害值是不同的。對有些自尊心強的孩子來說,這已經(jīng)是侮辱性很強的懲戒,足以傷害ta的內(nèi)心。
可是,對有些孩子來說,這種程度只是“撓癢癢”。他們說:“最后一排是想象不到的快樂?!?/span>
“高三的時候自己一個人一位坐最后一排,跟開了單間一樣,寬敞舒適,把凳子當搖椅,快樂想象不到!”【目瞪口呆地鼓掌】
其實,“被孤立”對任何一個處在渴望身份認同時期的學生來說,都不是什么好的感受,只是每個學生對懲戒的感知是不一樣,因此,老師的教訓時靈時不靈。
這個時候就體現(xiàn)出老師的經(jīng)驗和能力了,好的老師就擅長用不同的方法對待性格不同的孩子。用不對方法的話,很容易引起后續(xù)一系列的問題。
也有網(wǎng)友寫下令人心酸的往事:“當年初三只有160不到的身高,被安排在最后,一排八個人,然而我成績?nèi)嗲笆?,當時覺得沒什么。后面寫作業(yè),下課第一個跑沒人管。現(xiàn)在才發(fā)現(xiàn),當時全班都有送禮,而我家沒有,不知不覺被老師針對了半年得有,幸虧當時被針對已經(jīng)是初三了,可以自主學習,算得上是我初中不好回憶之一吧。不知道什么時候會和解,也大概率永遠不會。”
此處,沒有任何不尊重“教師”職業(yè)的意思。只是,教師群體太龐大了,教師也是人,可能不是每一面都完美無瑕。脫離學生身份再回憶學生生涯的時候,才發(fā)現(xiàn)不是每個老師都“春蠶到死絲方盡”。
也不是不能理解老師的難處。不過,我們在求學期間,肯定也能遇到一些“航標燈”一般的老師,照亮我們前行的路。所以我說,老師與老師之間也是“參差”的。
幫主身邊就有個例子,表弟原來是特別熱愛語文的好苗子,人又機靈,沒變聲之前開口就是百靈鳥一般的詩歌朗誦。初中的時候就因為班主任針對他,鬧著不去上學了,周圍一圈長輩跟著著急上火。表弟卻因此一蹶不振,學業(yè)就耽擱下來了,最后上了個???。
我認為,如果確實有老師存在因為“收禮”“偏心”等問題而對學生有看法的,建議家長還是要及時介入,從孩子那邊了解問題,從周邊學生家長那邊求證,及時給孩子調(diào)整環(huán)境,避免事情發(fā)展得太壞。
那么,如果是同學孤立呢?
電影《奇跡男孩》給出了很好的答案。奧吉是一個10歲的男孩,因為剛出生的時候就做了幾十次手術,導致容貌和同齡孩子很不一樣。五年級前都是媽媽在家教,去了學校之后,很多孩子因為他的外貌問題而孤立他。
奧吉一開始也難以適應和學校同學相處,一度也埋怨父母,討厭自己,在校學習的過程頗為坎坷。
好在最后,奧吉還是在親人、朋友的幫助下憑借自己的個人魅力贏得了全校同學的掌聲和認可。不可否認,來自同學的孤立也會影響到孩子。難道這時候家長沖上去把孩子的同學們收拾一通?這么做顯然是不對的。
有些孩子的“惡意”并不是邪惡的惡。真正邪惡的孩子是很少很少的。孩子在校和同學相處的過程中,有時ta是“被孤立”的,有時ta又是孤立別人的。這時候,家長在孩子放學后多關心關心孩子,多問問學校里發(fā)生了什么事之類的,對于正確引導孩子就有幫助。
- 正向引導 -
孩子遇到“被孤立”,家長在了解情況以后應該怎么做呢?
奧吉媽媽從來沒有去學校鬧事,睿智如她選擇用智慧開導奧吉,用積極的心態(tài)面對挑戰(zhàn)。奧吉也選擇了和自己和解,重新鼓起勇氣去面對環(huán)境。
幫主整理了幾個辦法,希望給家長一些參考。
第1步 傾聽孩子,接納感受
孩子被孤立,在集體中感到不開心,正常的親子關系中,孩子一定會向父母傾訴的,家長不要上來就給孩子貼標簽:還不是因為你內(nèi)向、還不是因為你不合群……別的小朋友才不跟你玩。而是要認同和接納孩子傷心的感受,這也是我之前說過的“共情”的體現(xiàn)。同時,我們要堅定的讓孩子體會到,爸爸媽媽一定會幫助你走出困境。
第2步 找到原因,自我調(diào)整
接納孩子的感受,幫助孩子平靜下來之后,就要和孩子一起分析被孤立的原因,并且和孩子一起商量解決方案:
如果是因為優(yōu)秀而被別人嫉妒而導致被孤立,首先要肯定孩子的優(yōu)秀和獨特,同時告訴孩子集體是一個復雜的大家庭,自己鋒芒畢露的同時也要考慮其他人的感受,有時可以適當?shù)驼{(diào)一點;
如果真是因為孩子內(nèi)向、膽小、不合群而被孤立,就要想辦法培養(yǎng)孩子的自信心,鼓勵他大膽和小朋友交流。
第3步 父母出馬,組織聚會
孩子已經(jīng)調(diào)整自我,做出改變,被孤立的情況卻依然存在,此時家長一定要出馬幫助孩子重回集體。
可以嘗試先幫孩子“拉攏”1、2個小朋友,可以直接和這幾個“關鍵小朋友”的家長聯(lián)系,組織聚會、逛公園等孩子最感興趣的活動?!瓣P鍵小朋友”如果是班上有影響力的孩子就更好了。孩子有了朋友,就相當于在集體中有了陣營,再打開僵局擴展友誼就不是難事了。
這個方法不但適用于孩子被孤立的情況,也適用于孩子插班進入新集體后的情況。
第4步 老師協(xié)助,重塑形象
對于很多孩子來說,老師的話比家長的話更有效。我們可以和老師溝通,請老師在集體中讓小朋友認識到自己孩子的優(yōu)點和長處,幫助孩子獲得其他小朋友的認可。很多孩子樂于聽老師的話,有目的的引導也會起到積極效果。
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需要集體的認可、需要被同齡人接納、需要和小伙伴一起長大。這也是家長要對孤立及時干預的原因。
不過,等孩子長到我們這么大的時候,有了明辨是非、自我成長的能力時,或許還會遭遇被孤立的情況,那時就要看看,這個孤立自己的群,是不是真的值得去“合”。
實際上,每個人都能找到適合自己的群體,我們并不是不要合群,而在于合什么群。“今天在學校怎么樣呀?”是一句普通的關心,也是親子之間溝通的橋梁。
祝愿家長們和孩子們之間有更多良性的溝通,有問題一起面對,有快樂一起分享,這才是家的意義。
--轉載自:家長幫
評論