再也沒有
文題再現(xiàn):
魯迅先生在《社戲》結(jié)尾寫道:真的,一直到現(xiàn)在,我實在再沒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,——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戲了。作家琦君在異鄉(xiāng)面對自己釀就的春酒,也發(fā)出感慨:究竟不是地道家鄉(xiāng)味啊,可是叫我到哪兒去找正真的家醅呢?
時光流逝,事實變遷,讓我們的生活里有太多的“再也沒有”?!霸僖矝]有”也許是一份不再擁有的遺憾,也許更是一種成長中的美好?!霸僖矝]有”里,有對往事的追念,有對現(xiàn)實的感懷,有對未來的期盼……請以“再也沒有”為題,寫一篇文章。(60分)
要求:(1)要有真情實感;(2)自定立意,自選文體(詩歌除外);(3)不少于600字;(4)不得抄襲、套題;(5)不得出現(xiàn)真實的人名、校名和地名。
考場佳作:
再也沒有
1711班 余思為
指導老師:譚嘉慧
時光如流沙,飛逝而過,那縈繞在過去長沙大街小巷的吆喝聲,隨著那奔流不息的湘江水消逝在遠方,再也沒有了——
從小我就在長沙長大,見證老長沙的時光變遷。印象最深的是,每當天微微白,我就立刻從床上彈起,從那老舊的暗灰色居民樓里,沖到熱氣騰騰的已經(jīng)蘇醒在霧氣和香味里的小街上,手里還攥著父母昨晚給的一張折皺的零花錢。
“油餅子嘞——香騰騰油滋滋的油餅子嘞——五塊錢一張,不好吃不要錢!”不遠處一位濃眉大眼的大漢,正腆著啤酒肚,邁著八字步,推著推車朝街這頭緩緩走來。那如洪鐘鑼鼓一般的吆喝聲,將街道震得震天響。猶如在老長沙清晨的靜謐的街巷里投下了一塊巨石,激起了層層浪花。尤其是那每一個尾音都仿佛有著余韻,響徹在街巷的空氣中,渾厚而又響亮。鄰里小伙伴們都湊了進去,頓時將那不大的推車圍了個水泄不通,就好像被剛剛那如巨型磁鐵的吆喝聲給不由自主地吸了過來。那大漢頓時眉開眼笑,連皺紋里都充滿了喜感?!澳墓浀檬蘸?!”待大漢一個個地招呼完后便隨手從推車上取了張干凈的紙,一雙油膩的手在上面擦干凈后才又漸漸地向前走去了,隔著老遠還聽得見那洪鐘鑼鼓般的吆喝。
日至西山,天已薄暮,遠山的斜陽染紅了大地,街巷里的吆喝聲如古樸的洪呂大鐘,盤旋在老長沙的這方凈土上。
“豆腐腦——白花花的豆腐腦——”,這道熟悉的吆喝從巷口傳來,沉甸甸的,仿佛還沾著泥土的厚重感。只見那人穿著灰青色的短布衫,兩條腿盤坐在地上,雙手扶著裝著豆腐腦的木桶,腳上還耷拉著一雙破軍鞋。往前望去是之前同村的李伯伯,大家見面時都總喊他“老李”?!岸垢X——”老李那吆喝踏實卻又不失清脆,尤其是那尾音還在螺旋上升,仿佛要在梁上繞上三圈似的。
我走到老李跟前,掏出一張折皺的紙鈔遞去,“李爺爺,來碗豆腐腦,要甜的!”老李接過,便在身后的木桶中舀了一大勺倒盛入碗里,然后又從身邊提起了糖罐,一只手捏著糖罐的罐底,繞著個圓地倒著糖粉。遞過來時還不忘打趣道:“原來是你這個細瓜娃子,長這么高了,爺爺給你多盛點!”我接過,笑著寒暄了幾句,便趁著黃昏匆匆回去了,聽著遠處依舊響亮的吆喝,心中不由驟地一暖。
那來自老長沙的吆喝,或甜美,或粗獷,或悠長,或短促,或剛強,或柔和,有時似“大珠小珠落玉盤”,有時又“唱得紅梅字字香”,絲毫不遜色于城市里美妙的樂聲。
時過境遷,都市中的燈紅酒綠如洶涌的潮水,暗暗地吞噬著人們僅剩的淳樸。夜間的街巷,噪音如洪水一般席卷,“衣服大特賣……”“手機膜、手機殼……”“龍哥烤串……”,冰冷的喇叭已經(jīng)代替了充滿情感的嗓子的發(fā)聲,配上汽車急躁的鳴笛,就如金屬碰撞出來的火花,將風中的尖刀燒得通紅,扎的耳膜隱隱作痛。而那記憶中的吆喝聲卻早在某個夜晚,從時光中消失殆盡,再也沒有了。
我依舊懷念老長沙那曾經(jīng)溫暖厚重,淳樸自然的吆喝。每一聲回憶起來都如同最后的呼喚,呼喚著遠行的游子心中余留的溫情與羈絆。
夜色漸漸深沉,昏黃的燈光在冷風中搖晃,晃著最后的余音。轉(zhuǎn)過街角,手里仍然攥著一張折舊的紙鈔,卻再也沒有了那與土地同色同質(zhì)的吆喝聲了。